导读:学校美学植根于学校文化的土壤,由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与建设,并且服务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建设内外兼美的学校,引导师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使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被美浸润和感召,从而更加真切地感受生命的美好。 学校美学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一所学校的美学标准以及建立形式体现着学校的审美品格,更是学校诸多教育元素融汇创造的结果。学校美学首先植根于学校文化的土壤,并对所在区域的文化发展有所贡献;必然指向学校所有成员,同时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美的创造者与建设者;必然不断生成、不断更新、朝向未来,并且服务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做校长18年来,我在所经历的三所学校一直致力于构架学校生态中的美学格局,通过建设内外兼美的学校,引导师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使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被美浸润和感召,从而更加真切地感受生命的美好。 一、多元共创:校园环境建设的审美视角 在进行学校整体规划时,我一直把学校审美格局的构建放在核心位置。一个学校其实就像一个家庭,过着自己的日子,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学校没有围墙,课程没有边界,教学不是灌输,儿童就是儿童”,这是我所倡导的“开放式教育”的宣言,也是我们进行校园文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1. 舒适美观、适用好用,体现创造之美 一所学校,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都市学校,其校园环境建设应自始至终秉承开放的理念,让学校的教师、家长、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因此,学校的校园文化设计可大致分为校长、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校长是校园文化的总设计师,应着力提升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的水平。如笔者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就要求严格遵循育人目标,遵照开放和独特的原则。校园还要让使用者感到顺手和舒心,因此,对教师的办公区、功能室等进行设计时,学校会邀请教师参与其中发挥优势与特长。针对班级文化建设,因为学生是主体,所以学校要邀请学生和家长都充分参与进来,打造个性化的班级。比如:在我曾担任创校校长的广东省深圳市坪洲小学,校园里的学生“涂鸦墙”、师生“书画长廊”“阅读长廊”等,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杰作。 校园文化设计应让人感到舒适、美观、有家的味道,同时又处处体现开放教育的思想。这意味着学校要设计集体的空间——如大家一起读书、玩耍、下棋、弹琴的地方;也应开辟一些展现包容和尊重的私密空间——如学生讲悄悄话、教师与家长谈心的地方。因此,我们把每个可利用的小空间都充分利用起来,如电梯旁边放的小方桌、小石凳成了教师与家长谈话的开放接待室。学校还设置了“心理放飞室”“与校长面对面”等可以自由畅快沟通的空间。同时,我们从艺术机构选来的宋、明、清的高仿画也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在提升校园审美品质的同时,也让环境变得舒适和亲切。
2. 因地制宜、多元连接,彰显空间之美 万物相聚成欢,校园文化应彰显时代之美,体现其多元性与时代性。我的设计主张是不复制他人的作品,不重复自己原有的设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设计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一线城市,学校物理空间有限,因此环境设计需要具备空间感,同时兼具独创性,力求能够将空间之美在校园的方寸之间发挥到极致。比如:我在深圳市坪洲小学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把校园环境和课程进行有机衔接,以多元化设计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校园里能看得到、摸得到。如校园内建有“竹节园”“百草园”,“百草园”里有各类中医药植物153种,包含水草类、爬藤类等,基于这样的特色环境,学校还开设了中医课程。学校还在操场一角开辟一块小菜地命名“青青园”,成为学生们接受劳动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说教远远比不上环境的无形影响,因此学校应让冰冷的建筑有生命的温度,要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我对深圳市海旺学校环境的打造就是基于环境与文化的有效连接进行的整体设计。如在原有校训“爱·责任”的基础上将校训拓展为“大爱无疆·责任生存”,将原有的行政楼、教学楼、生活楼等,以“爱”的名义改为兼爱楼、道爱楼、笃爱楼、知爱楼、礼爱楼等;并将学校核心价值观等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师出以律,尊谦而光;教思无穷,君子有终。”
同时,学校也是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应尽可能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广东处于岭南地区,岭南文化风格的建筑曾在此地留下浓重的痕迹。而令我感到遗憾的是,到深圳二十余年却少见具有岭南情调与神韵的学校。我期望如果有机会办一所新学校,就一定要建设一所清新明快的岭南风格校园。于是,在创建深圳市坪洲小学时,我借鉴古代亭台楼阁的造型创意,利用灰塑、砖雕、景窗、空花等岭南建筑元素,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整体创意,并设计了一间可容纳一个班学生上课、七八十位教师观摩的“岭南学堂”。
二、内外兼修:学校审美提升的双重重心 1.“象”美在内,以读书提升思想修养 人的内在形“象”气质之美是靠阅读来提升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003年初任校长时,我就明确提出“读书的教师最美”,并不断摸索、践行“书香校园”的系统打造。每年11月是深圳市的读书月,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所以便围绕城市读书月的主题推进教师的系统阅读。2021年深圳市读书月的主题为“打开一个新视界”,据此我将本校教师的阅读主题定为“构建阅读新空间”,并基于三个维度系统展开。一是基于城市发展的宏观维度,这一维度表现在深圳是前海深港现代合作区,教师要顺应“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需求,从社会、经济、文化的整合与提升上,基于阅读反思自身,促成教育新作为。二是基于学校、社区需求的中观维度,“双减”之下的校园生活被赋予了新内涵,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和主导性力量,应该通过引领、分享和积极的评价,为阅读赋能,使之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三是基于个人、家庭需要的微观维度,如打造家庭书房,构建父母、孩子等不同的阅读空间,使他们通过阅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同时,我还主张教师在读书时要能够“读自己”“读家庭”“读圣贤”“读未来”。“读自己”,即真正带着思考读书,把书中获取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思想。“读家庭”,也就是在温暖的家中建设一方可供读书的优雅空间。亲子一起汲取知识养分的场景,应成为儿童记忆中关于读书的最美好画面。“读圣贤”,即熟悉和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并力争做到继承与发展。“读未来”,也就是我们不但要读自己喜欢的书,更要关注世界的发展,把自己的视野从零碎而泛滥的新媒体资讯里,转到对人类各领域发展的关注之上。我还鼓励教师构建“读书-教书-写书”的教育人生,并通过每周一次的教师大会读书分享、每月一次的读书沙龙、每学期一次的评选教师阅读之星、每年一次的学校承办区教师阅读推广大会等活动,为教师厚植以读书促生长的土壤。教师的读书之美体现在言谈间、交往时,反映着他们生命的深度、宽度与高度。
2.“形”美在外,以训练塑造独特气质 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除了体现自身专业的美——知识传授、情感熏陶、思想启蒙,还要注重提升自己作为教育教学资源的美。教师的美不单存在于服饰装扮之上,更体现在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美学的选择;学生的美并非体现于浮夸炫目的外表,而是呈现于刚劲挺拔的身姿之上。
相较于外在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更强调个人提升内在修养。如语文学科教师进行许地山的《落花生》散文教学时往往存在这样的导向:我们要做“落花生”,不要做“苹果”“石榴”,因为它们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我觉得这是片面的,人要有内在美,但是外在美也重要。我同意主持人杨澜曾说过的一句话“形象在能力之前”,个人的形象能展现其内在的价值。我经常跟学校的体育老师说,体育课并不旨在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运动员,若能把孩子们的体型塑造得很美,如通过体育形体课帮助学生矫正驼背、走路外八字和内八字等问题,其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人的外表是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形象的“韵”味体现在每一次出场的细节上。同时,人的站立、行走的姿势也是需要训练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穿什么都是需要谨慎斟酌的。如年轻教师一定要习惯穿职业装,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舒适不是教师的第一选择,休闲装也要穿出些高贵感。教师还应至少备一套能体现自己气场的礼服,在非常正式的大场合——如领奖、比赛时穿着亮相。
三、以美赋能:学校课程育人的多维路径 学校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之美,它美在开放、美在渗透、美在恰当。对于学校来说,用丰富的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发展成为面向未来的“全人”,是教育美学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在艺术课程中以美赋能
艺术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它虽然不是美学的全部,但其核心素养应聚焦审美。学校开设音乐、美术课,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歌唱家、画家,还要以美引善、以美导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一个孩子可以一辈子不会唱歌跳舞、绘画雕塑,但他应有欣赏美的能力,有对美学的敏感度即感知、感动、感触,有对美的追求。
由此,我们引导艺术教师从美育的本义出发,研究、运用中小学音乐和美术学科的陶冶教化功能,坚持以艺术审美为核心,通过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表演的情感美、演唱的节奏美、作品的构图美、颜色的冲击美、画面的线条美、塑像的形态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联想,诱发爱美的情趣,开启认知的智慧,真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养和美的熏染。
2. 在学科课程中以美育人
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课程,它也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因此,教师要有一双细致观察美的眼睛,以及持续提升自身美学鉴赏水平的意识,不断从学科课程、从教育教学中发现美的要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美的内涵,感受学科的魅力。
例如:语文教师通过开发名著经典引读、经典影视赏析、最美诗歌吟诵鉴赏、经典作品创演、趣味活动语文等校本课程,带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体验创作之美,用美的语言为学科赋能。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学唱经典英文歌曲、练习英语书法、编排英语课本剧,感受韵律之美,享受和谐的视觉之美,探究人物与色彩之美。而数学、物理等学科之美则体现在其思维逻辑的内涵之美上。教师可以通过哲学、逻辑、图形和符号发现教材里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科中的“简洁美”、物理学科中的“对称美”、化学学科中的“现象美”,等等,真正走向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
本文作者张云鹰: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