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用数学情境教育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生机。一以问题情境走进课堂,萌生创新意识;二以体验情境引领学习,点燃创新激情;三以协同情境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四以活动情境浸润课程,锤炼创新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情境教育让创新在学生身上真实发生,一是创新思维得培到养,二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三是创新效果得到彰显,四是创新品位得到提升。
找准儿童“生长点” 点亮教育幸福路 ——以如东县曹埠小学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实验课题研究为例 作者|薛志华 (原刊发于《华夏教师》2021年第7期,此次发布有调整)
情境教育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基于长期的教改实践,并吸纳古典文论“意境说”的理论滋养而创建的蕴含民族文化意蕴的小学教育模式,是教育部向全国重点推广的教学成果之一。2019 年 6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情境教学”,情境教学首次被写进重大政策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情境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体现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呢?
一、与情境教育相链接,探寻创新之路 曹埠小学几年前因受一些因素的困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优质生源外流。部分家长需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县城学校优越的办学条件及相对较高的师资水平,造成农村学校部分优质生源的流失。二是家庭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曹埠小学学生位处农村,与县城学校的学生的家庭教育条件相比,无论是教育的硬件还是软件,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三是外来务工子女相对较多。由于随父母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女经常换学校,造成孩子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差。上述这些因素,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主持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项目编号:BHA120051),给这所村小走出困境带来了新希望,学校迎来了新发展,我们有幸成为该课题研究全国首个乡村情境教育实验项目的实验学校。首先,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展了“数学情境教育影响乡村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项目。其次,组织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认真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三部曲》、王灿明教授的《儿童创造教育新论》等情境教育和创造教育理论书籍。最后,邀请教育专家指导课题实验研究,在南通大学情境教育学院院长、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灿明教授的指导下,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开阔了实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使课题实验研究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情境教育相链接,寻找创新之路,让这所村小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二、在情境教育中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儿童认识的起点,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一)以问题情境走进课堂,萌生创新意识 疑是思维之源,是探究的起点,是创新的根本。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疑问,才会努力思考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若通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可供学习探究的新问题,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烈,创新意识更易萌生。例如,在教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实验教师出示一个教学用的圆形教具(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 9份,其中 3份涂上红色,1 份涂上蓝色,1 份涂上黄色),并提出问题:谁能看着这个圆,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听了老师的提问,生 1——红色部分占圆的 1/3,生 2——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圆的 1/9,生 3——蓝色与黄色部分共占圆的 2/9,生 4——红色和蓝色部分或红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圆的4/9。当学生回答到这里,如果老师再追问下去,还会产生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如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 1/3,蓝色和黄色部分共相当于红色部分的 2/3,蓝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黄色部分的 1/4,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的 1/4。学生的这些答案,只有在特定问题情境中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能促使学生敢想、敢怀疑、敢标新立异,这正是创新意识萌生的必备心理素质。 (二)以体验情境引领学习,点燃创新激情 探究学习,就是从研究的课题出发,通过观察与实验、猜想与论证、表述与评价等探索研究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增强研究体验的学习过程。体验情境学习更易点燃创新激情。例如,实验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再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时再让学生探究所拼图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边和高有什么关系,接着利用一些数据加以验证,让学生在研究中推导、在推导中归纳,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巧用探究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去体验,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的错误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多种体验情境中,完成研究任务,获得新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三)以协同情境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建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协同情境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至少有两人参加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各成员间以“五互”等一系列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学习中,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进行假设、验证、归纳,主动解决问题或获取新知识。当然,这种协同学习,并不是完全否定了个人学习的独立性,而是体现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协同,注重在协同学习形式中各个体独立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学困生的困惑得到解决,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发展和提升。协同与独立是相对的,而培养学生的协同意识与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却是课改中永恒的课题,创新思维的培养却是永不改变的主题。 (四)以活动情境浸润课程,锤炼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情境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才会最深,也容易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计算”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情境活动,来研究和探索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计算一些圆柱形物体如鱼缸、圆柱形水池、圆柱形粮囤等的体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这些圆柱形物体,既没有圆心标志,又没有现成直径、半径和高,学生只有在活动情境中,通过一些测量才能获得相关的数据。在这一情境活动中,教师一改以往的“静坐听”为“动手做”,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与操作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创设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创新能力、提高数学课教学实效的重要路径。透过实验研究,数学情境创设具有“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的特征。通过实验研究,数学情境教育在学生层面上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学校层面上创新效益得到彰显,创新策略得到提升,整体创造力的发展有明显的成效。数学情境教育显著提高了乡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总分及各个维度的得分。学校办学品位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现了情境课程研发与学校文化建设、学生的创造力、校本化教育等多方位的融合。 继国家级实验项目研究之后,我们又申请了如东县“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在小学数学情境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践研究”,该课题研究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儿童情境学习的基本规律、策略及实施路径,旨在引导儿童“学慧”“慧学”,从而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总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找准儿童“生长点”,才能踏上教育幸福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
参考文献: [1]王灿明.情境教育四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132-140. [2]李吉林.情感 : 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 [J].中国教育学刊,2002(6). [3]李吉林.“意境说”给予情境教育的理论滋养 [J].教育研究,2007(2). [4]薛志华.数学情境教育对乡村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J].中小学校长,2017(4).
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数学情境教育影响乡村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HA120051—12。
|